看懂这篇文章,你就明白大学四年该学些啥了 | 深度
2 这也不是一篇微信朋友圈里最常见的心理钓鱼贴,捏造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的名头,然后像星相学术士把人类硬分成十二个星座一样,凭空把基本没参与过社会劳动实践的大学生,硬分成“技术性”“管理型”’服务型“”挑战型“之类一堆莫名其妙的种类,并冠以”九型人格“”职业锚“之类时髦的名词,围绕这个话题写上N本畅销书骗钱。
3 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都是从《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经典论文《产业结构空间对国家发展的制约》中解读出来的,笔者非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诠释上会有一定的偏差,欢迎同学们不吝指正。
从这篇文章里,确实能看出从个人职业道路选择,企业科研道路选择,甚至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空间判断。是你想弄明白这个世界必须要读的好文。
先上一张图,你看到这张图会想到什么?
可能你心里已经开始犯嘀咕了,这是神马玩意?乱糟糟的一团。。。。
实际上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来着,但因为在文章里没法表现,所以压缩成了一个二维的图,所以才会让人觉得结构有些乱。实际上你看到的,就是人类目前整个的产业结构的概图,换句话说,整个地球上的60亿人天天辛苦折腾的所有的事,都在这张图里。
这整个图是一个由种类繁多的农业,工业产品组成的关系网,也可以理解成一座由无数树木构成的森林。每一个大的产业,比如纺织,冶金,电子,都是相当于这个网络向外伸出的一支,这个森里里面的一棵树。
森林的中心地带是更加复杂的高级工业品,森林的边缘地带是各种农产品,采矿及原材料行业。越是靠近中心的节点和周围的连接越多,而越是靠近外围则连接越少。比如像某些稀有金属的开采,或者某些工业原料植物的种植只和一两个特定的工业门类有关,所以就基本是最外层的孤岛,只有这一条和整个产业森林连接的途径。
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种细分产业,比如玉米的种植,比如汽车制造,比如石油开采,而圆圈的大小代表了这个产业的规模(贸易量),而不同颜色的节点则代表了不同的产业性质,具体如下图。
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两个产业之间的相似程度,我们知道每一个产业,都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环境等)的组合而生的,如果两个产业之间投入的这些要素差不多,就意味着其相似性较强,然后作为企业就很容易地能从一个产业进入到到另一个产业,就好像生产智能手机的厂商想改做平板电脑,只要投入很小的成本就行。
然而如果两个行业相似性小的话这样的转型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山西煤老板在退出煤炭产业后想去做电子或者高科技行业,就会发现很难实现。因为他想进入的行业所需的各个要素他都不具备。
钢铁工业和几乎所有其他主要工业门类都有紧密联系,属于典型的中心行业
明白了上面的基本知识,咱们就可以观察一下,你从这张图上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你会发现,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之外,整个产业森林总是越靠近中心的节点更大,而且互相之间链接更紧密,而越是向边缘的节点更小,而且与其他的节点之间的距离更大。
这之中的唯一特例是图的最上端的几个棕色的大圆,这代表了石化行业,而最边缘的,整个图中面积最大的圆圈就是原油开采业,放眼世界,恐怕能靠出口原材料赚得盆满钵满的也就是中东,俄罗斯等一系列产油国了。
至于为什么挖石油能发财而生产别的原材料富不了,这里面既有石油作为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其战略意义和其他原材料不能相提并论的原因,也有更加复杂的历史及国际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化产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也是单靠卖原料就能发家致富的唯一一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只猴子,
你会住在森林里的哪棵树上?
好了,介绍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一座由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产业组成的大森林,那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假如你是这座森林里生活的一只猴子,你会选择哪棵树栖息呢?
我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适用在个人身上,就是一个职业和专业道路选择问题;适用在企业上,就是一个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问题,而用在一个国家上,就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基本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
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时,强调看懂这篇文章就能触类旁通地明白很多道理的原因,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真理一定会是非常简单的,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有用的道理就像蜡烛,你明白一点,就能照亮无数的路。
言归正传,任何一只脑子正常的猴子,都会明白在这样一片森林中,占据森林中心的树木一定是能占据优势的竞争策略。
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越来越具备能够带动和整合其他行业的中心产业的特性
因为猴子从一棵树向另一棵树跳跃的能力有限,森林的中心数目密集(产业之间相似度大,很容易从一个产业发展进入另一个产业),而且每棵树上结的果子都更多更大(中心的复杂工业制成品技术门槛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当然更受猴子们的欢迎。
这个世界上,除了那几只在原油开采那棵树上过得很舒服乐不思蜀的肥猴子(中东的那几个土豪产油国)之外,绝大多数的猴子都在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径努力向森林的中心跳跃,
亚太地区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但从最近三十年的国际形势来看,最终有的国家成功地从产业森林的边缘渐渐向中心移动(比如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等东亚经济体);有的则被困在森林边缘的几棵树上上下不得,至今看不到解困的前景(比如一大半的非洲国家);有的甚至被从已经占领的树上被新来的猴子挤了下来(比如日本,现在夏普都要卖给富士康了,下一步就是索尼松下)。
下面三张图显示的,就是目前非洲,欧美日及亚太国家各自有能力涉足的森林领域。
可见非洲依然只能在最外围的原材料产业上占据优势,而在森林的中心则几乎毫无作为;
欧美日的“七国集团”则几乎垄断了整个森林中心区;
美、英、德、法、日、意、加组成的“七国集团”是传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在某些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优势(如图中的一左一右黑点最密集的部分,一个是纺织业,另一个是电子产业。这也符合大家平时的一般印象),同时在更多的领域里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
为什么亚太国家(包括中国)选择的这条产业升级之路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上升路径,而非洲拉美却走上了歧途呢?传统的分析往往关注于亚洲人重视教育,勤劳爱储蓄之类的角度,但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亚太猴选择的进入路径实际上也是非常巧妙的。
上面的这张图是把电子产业(浅蓝色的圆圈)的部分放大了来看的结果,可以看出,电子产业链上的各个门类靠的很近,而且规模都不小,非常容易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好比富士康可以既造手机又造彩电电脑主板,小米造手机造好了能直接转行空气净化器)
亚太国家的另外一个优势产业纺织业也有这样的特性(生产袜子的工厂可以很容易的改行生产钱包或者牛仔裤)
对于将来打算求职的同学来说,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这座森林里的一只猴子,不同的树木就是不同的职业,你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从森林的边缘跳到中心去。你既可以按照已有的联系来跳(升职),同样也可以在不同的树木之间跳来跳去(转行)。
当然,即使是转行,你也不会希望自己跳地太远,因为太远的树木上需要的职业能力将和你原来掌握的大相径庭,你的人力价值就会缩水很多。
外围的工作都是一些经过简单入职培训就能做的初级工种(如服务员,普工之类),而森林的最中心则是大公司CEO,法律专家,政治要人们的舞台。
好了问题来了,你会从哪棵树开始,沿着什么样的路径跳呢?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所说的关于这座产业森林的分析,你一定会舍弃那些森林最外围的树木,因为你上了这样的树,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其他行业毫无用处,一旦行业不景气被裁员后再找工作就相当于从零开始。
所以,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找树木尽量密集的地方去。在现实社会的职场里则往往代表着那些跨国大企业。
在这样的企业里,你能在职场生涯的开端阶段就学习到行业内最标准最有效率的一套职业习惯和行事方法,以后不论是继续在原来的企业等待升职,跳槽还是转行,这些习惯都会伴随你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像四大这样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工作压力大到变态拿女人当男人使拿男人当畜生使,但每年校招时仍然各路名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原因,因为经受过四大职业训练的财务工作者,和只在某个中小公司做过会计的同行素质确实不一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经验就是:要找尽量接近森林中心的点,森林的中心节点都是一些在相关的领域里有相当才华,掌握各种资源和人脉的人,选择尽量能和这样的行业精英更多接触的行业和岗位,即使这样的职位会意味着很低的工资,很高的工作压力,天天加班,被极为挑剔的老板骂的狗血淋头(听起来像不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面的场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是值得的。
但也能短时间把你塑造成具有相当人力资本的专业人才
你可以把人类的全部知识也看做一座森林,每个科学门类看成一棵树,而你这个苦逼的科研狗就是住在林子里的一只猴子,你肯定会从你学习的学科背景进入这座大森林,所以对于你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往哪个方向跳呢?(选择什么样的课题研究)
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如果局限于一个领域的知识想做出新意,搞出个大新闻那真的是越来越难了,很多关键学术突破实际上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交界的边缘。
用A学科里很平常的思想方法,来解决B学科里的学术尖端问题,这样的科学成就越来越多。
就笔者比较熟悉的经济学科里,很多专家已经不满足于从数学工具中寻找灵感的传统经济学研究方式,转而寻求更广泛的学科交叉。有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角度来阐释经济中企业的生命周期现象的,有跑去翻古书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的,有拿气象学的数据来解释经济波动的,甚至还有把布朗运动,摩擦力这样的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领域的......这些研究成果有不少已经成了核心期刊上的明星文章,甚至足以问鼎诺奖。
所以,假如你有志于科研,在本科阶段多学几门数学物理生物编程,甚至心理学社会学之类其他学科的基础课是有价值的,虽然可能看起来不一定对你的研究有帮助,甚至还可能会拉低你一时的GPA,
但可能等到你多年之后,在一个学术难题面前踌躇莫展时,会突然想起当年曾经学到的一点“无用”的知识,剑走偏锋就绕过了面前的大山。